(杨敢,管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省委决策咨询专家,贵州省科协常委,贵州省财经工会主席,贵州省智慧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贵州博士产业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执行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政务创新工作组专家)
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共青团贵州省委、省扶贫办、省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省工商联、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省生态农业研究院、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举办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贵州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调研考察,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战略部署,进一步为老区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贵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0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先后创建了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老区的重要板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新形势下,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和老区脱贫攻坚开发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做好老区工作的根本遵循,大力传承和践行老区精神,在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中积极作为,切实担当起老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加快乡村振兴发展,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治理有效是基石。我们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大力培育发展品牌农业,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渠道,同时要发挥位贵州革命老区的地理优势,依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擦亮乡村旅游品牌,让资源活起来、环境靓起来、村民富起来,让广大群众共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乡村振兴首先要坚决打好以农村公路“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精心谋划好组织好扶贫攻坚“春风行动”,确保2018关键一年连战连胜。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学习,深入研究问题,学会做当代农民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参与这场深刻革命。
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产业兴旺是重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产业梯队的培育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除了产业结构问题以外,人力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前贵州乡村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在产业人力资源问题上,贵州乡村地区劳动力的周期性外出导致大量技能型人才外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而地方战略型人才的稀缺则直接影响到乡村产业的规划和定位,致使乡村发展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乡村产业各自为阵,产业发展整力不足。对此,在贵州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对回乡务工人员和外来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引导人力资源回流,设计好相关利益分配机制,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发挥才干、建设家园是重点之一。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牵头为乡村、企业、高校等学术文化机构搭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及实践平台,通过各方的努力,摸清乡村“家底”,为培育乡土产业梯队,配置好乡土产业资源,建立循环互助的产业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贵州乡村产业梯队的培育还关系到乡村地区精准扶贫“造血”机制的完善问题。在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贫困人群的特点,通过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培训及实作的传、帮、带模式,充分发挥乡民特长,实现人尽其用,打造地方产业梯队,夯实贵州乡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基础。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山银山。西方城市发展中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以及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资源损耗等问题都应成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前车之鉴。在贵州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还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贵州乡村社会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乡风文明是保障。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包括汉族在内的18个世居民族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来民族成员相互交错杂居,因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重视各乡镇村落间和谐民族关系的引导和构建。这对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乡和民族村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各民族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础上,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首先必须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乡村振兴,其实最核心的是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总书记提出,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这五级分化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最为关键。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全省除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及11个自治县的民族自治地区以外,其他州、市、县、乡也分布着大量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社会伦理文化与社会治理思想,并通过各种乡规民约等民间习惯法体现出来。这些也成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
(五)生活富裕是根本。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农民生活过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标准是什么,怎么来衡量?总书记说得好:只要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笑声响起来,日子过得红火起来,那就说明老百姓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了。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脚点在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深刻领会“幸福美丽新村”创建的现实意义、完善机制、深化运用、促进革命老区农业现代化、积极培植特色产业、加快农旅融合、打造老区自身的文化发展优势、促进乡村人口结构优化、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人才等。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我们就一定能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